信马悠悠,气韵袅袅——从宣明典居《郎世宁百骏图》管窥傅军民创新技法

2015.09.16

不少人评价郎世宁的人物鸟兽画时,都认为马画得最精彩。究其原因,坊间有一说法:乾隆曾让郎世宁进宫画嫔妃肖像,某日,他忽然问郎世宁:昨天你画的妃子中哪个最漂亮?郎世宁熟谙大清君臣之礼,惶恐答曰:我没细看,我在数陛下房上的琉璃瓦。乾隆追问:那么琉璃瓦有多少块?郎世宁回答有30块。乾隆马上让人去数,果然30块,就没再说什么。郎世宁经过此事后吓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画宫中嫔妃,而去专心画马。

不管此说真实性如何,郎世宁的确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画马杰作,《百骏图》即其一。

这幅《百骏图》也是中国木雕界仿得最多的作品之一。在国内工艺美术展、古典家具展、木雕专题展中,时不时就会遇到。仅2014年内我在北京看两个展会,就见到两件。巧的是,两次在我走近细看时,都有人悄悄在旁边议论:“没宣明典居《百骏图》雕的好。”

宣明典居《郎世宁百骏图》,我曾在2012年看过网上照片,听人议论多了,禁不住又到其展厅细赏了真实作品。一见之下,令人赞叹。懂行人知道,凡仿著名画作的雕刻作品,在二度创作中都会遇到“雕刻蓝本”问题,绘画作品蓝本和纹样图案蓝本区别很大,雕刻只能依靠深浅的层次再现绘画的意境。如何以雕刻技法表现出层次感和透视效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处理方式。

目前所见,大多数人是尽量选取厚实的木板,雕刻时也尽量往深里雕,以为“越深越有立体感”。而宣明典居在刻画《百骏图》时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宣明典居董事长兼创意总监傅军民在设计制作这件作品时,其画面并不单纯追求“深”,而是恰如其分地采用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和半圆雕等多种雕刻手法雕刻完成,多层次立体化地把平面书画艺术呈现于立体木雕艺术之上。画面中上百匹姿态各异的骏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栩栩如生。远观可见整个画面静中寓动,近看则可捕捉到人物、草树、马匹的细节之美,信马悠悠喻太平盛世,气韵袅袅出自然化境……

谈起这幅作品,傅军民坦承:“我们这个《百骏图》没有别人雕的深,但对意境的呈现更逼真生动,也更接近于原作。郎世宁在作画时很注重运用欧洲画法中的透视手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意境。而像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则吸收了中国传统手法。要通过雕刻再现原作意境,技法上必须要创新。”


  

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以“深”取胜?傅先生回答:“光靠‘深’是不能取胜的,有时候雕得越深会显得越傻。因为立体的东西首先讲究的是整体的比例关系,层次递进关系,这些关系把握不好,光讲究深,会深得没道理,没看头。具体地讲,从1、2、3……到10,是一种递进关系;从10、20、30……到100也是一种递进关系。递进单位大小不同,决定了层次关系的变化,也决定了人物、马匹、树木倒面倒的更大或是更小。宣明典居在动手雕刻之前先考虑好了这些关系。我们发现某个东西在一个点上很美,就把它放大100倍出来,从中找灵感,发现美,从而形成自己的雕刻语言。人们对比后觉得宣明典居雕的更美,说明了我们在创作时不是靠简单的‘深’来找立体感,我们更追求整体意境之美。”

《易经》中说“马为乾”,代表着威严、健康、远大和生生不息,并有尊贵富有、步步高升的吉祥寓意。看宣明典居雕刻的《百骏图》,让人深切体会到自然旷达,万物并作,生生不息。其生动传神,无心复加。该作品问世后,曾于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自那时到现在,一直是中国木雕界和收藏界的一桩佳话,并成为人人追慕的艺术佳构。

文/蔡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