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绣户,鼓凳芳踪

2015.09.02

坐具的发展中,呈现“椅”和“凳”两种基本形式,“椅”又可作“倚”,有可以倚靠的靠背。而“凳”就是无靠背的,有圆凳、方凳、长凳各种形态,“鼓凳”就是其中特别的存在。呈圆形,腹部大,上下小,其造型酷似古代的鼓。常作为朱门绣户里的坐具,也称绣墩。

“筌蹄”来源之说

鼓凳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极富个性,也有很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有专业人士分析,鼓凳是由“筌蹄”演化来的。筌蹄亦作“筌蹏”,筌为捕鱼的竹器,蹄是拦兔的器具。《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在敦煌西魏时期的莫高窟壁画中,筌蹄是一种形似腰鼓的坐具。敦煌研究院主编的《中世纪服饰》中说:“他坐在筌蹄式的坐具上,并缝有方褥。这些用具原本来自北方的胡族,以后又成为南朝士大夫阶层和玄学之士讲究魏晋风度的时尚用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受佛教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又称“绣墩”。鼓凳到了宋时使用已经较为广泛。

  

“红楼”里的鼓凳

鼓凳内部通常是空心,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鼓凳也称坐墩,可放置于室内或者室外,常见的材质有瓷、石、木、藤、竹等。明清时期的红木鼓凳也有较大发展,除了圆凳也有方凳。


《红楼梦》几处都描写到绣墩,第三十八回说:“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令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竿钓鱼。”第八十五回中也有:“北静王吩咐太监等让在众戚旧一处好生款待,却单留宝玉在这里说话儿,又赏了坐。宝玉又磕头谢了恩,在挨门边绣墩上侧坐。”

  

绣墩临时需要就放在哪里,可见十分方便。绣墩在明清已是很普遍的一种传统坐具,由此也窥见一斑。因为其传统制式深受青睐,今人也有不少鼓凳爱好者。宣明典居制作的鼓凳,比如紫檀洋花鼓凳、镶大理石鼓凳,钟灵毓秀,富丽华美。

  

圆凳与鼓台之美

在鼓凳的基础上也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形式,比如圆凳。圆凳也叫圆杌,是一种杌和墩相结合的凳子,多带“束腰”,用料较珍贵,如红木、楠木。圆凳的凳面变化较多,有圆形、海棠形、梅花形等。“杌”字的本义是“树无枝也”,故杌凳被用作无靠背坐具的名称。

 

 
圆凳形式可分别为无束腰直足式和有束腰马蹄足式两大类型。也分别有四足圆凳和五足圆凳,足底多为内翻或外翻的“马蹄”式。鼓凳通常可以搭配不同的桌子,闲时也可单只倚在某个角落。而圆凳通常搭配圆台,比如宣明典居的梅花鼓台,就是非常古色古香的一套家具。

  

鼓台通常很注重结构和线条的美。梅花形鼓台的桌面与凳面相呼应,线条流畅,玲珑精致,犹如古典美人一般风姿绰约。鼓凳上多有彩绘或者雕花,文采斐然,清丽脱俗。圆凳与鼓凳相比,各有千秋,仪态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