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加法还是减法

    多年前,我有幸得到了几块紫檀大料,通长都在三米三左右。欣喜之余,却思之再三。不知该拿它做什么,生怕糟蹋了材料,这样一放就是好几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产生了做架几案的念头。材料得之不易,必须精心制作。因此,一开始就认为应该极尽雕刻之美才对得起这么好的材料,决定采取满工满雕、精雕细刻的做法,在架几上雕刻云纹八宝和暗八仙,在案面的四个立沿雕刻祥云纹。

    传统的云纹八宝图案都是以云纹作为八宝或暗八仙的底纹和衬托,云纹满布,密不透空。图案上稿,试雕了一块小板,但总感觉气韵不够生动。于是坐下来找原因,人所谓的行云流水的动感应该从哪里来?从哪里表现?云纹满布是浓云,云与云挤在一起,缺乏动态感。左思右想后,决定做减法,去掉多余的云纹图案,让云空起来,动起来。于是,雕刻本身高低起伏带来的光影效果,与间断间续的云纹相呼应,产生波光粼粼、缠绕连绵的流水感。

    架几器成后,案面也早就攒接试装完毕,但没有着急雕刻。先把案面架在雕好的几上,反复观察,参照几面上的雕刻效果,揣摩案面雕刻纹饰应该怎样调整。看着看着,心里原来的想法被眼前的效果打破了。还是应该做减法,决定放弃对案面的雕刻。这样一来,就又产生了素与华、简单与复杂的对比。而且,云纹八宝纹架几铲平光素的底子,又与光素的案面产生了统一和呼应。

    在我的内心里,这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重器。此器一成,也确实让我找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宣明典居所有的器作,几乎都无一例外的经历了这样的思索。例如,前面的那套餐桌椅,早期的线条都是见棱见角,在视觉上过于硬朗和方正,而且坐上去,扶手手感生硬,稍显硌臂。于是我们就做加法调整,将平棱起鼓做成指甲圆,沿边起线,这样一来就感觉内敛和舒服多了。但问题随之又来了,线条似乎又有点多余,与器形整体的那种洗练和方正打架了,于是,我们再做减法,去掉线条,只保留方材起鼓的做法,问题就此解决了。

    有时候是先做加法后做减法,有时候是先做减法后做加法,有的时候更是加加减减往复好多次,而且每一次的加减中都有我们对美的思索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