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形愈简、神妙愈难

    凡是器物,必有其功用。有没有神韵,以及神韵之所在,大都是附着于功用之上的。因此,我们在创意之初,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功和用的角度去发现禅椅之美的玄机。

    其实,类似于禅椅这种简单的框架式座椅,早在宋时代的绘画中就出现过,但到了明清,才开始有现在的这样匠作式样,但在功用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禅椅几乎可以看作椅子中的异类,它有别于其它任何椅子,不是垂足而坐,而是盘腿坐。可以盘腿而坐,就要求椅面务必宽大。同时,还要满足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要充分的体现佛家,具体地说应该是禅宗的精神。是禅机,是空和有的辩证关系,是体现在尺寸、比例、粗细、高矮、大小,以及空间的对比关系之中的……

     宣明典居的禅椅,原尺寸为75×75×84cm,正常体型的人坐上去,前后左右正好,但稍微丰腴壮硕一些的人坐上去,就会略嫌局促,不能尽显禅椅本身的旨趣。

     禅椅器形通透空灵,宜宽大才更有神韵。因此,我们在多次推敲和尝试后,将尺寸调整为现在的80×80×86cm。同时,考虑坚固和美观,又对一些细部的尺寸和比例作了认真的调整,做到了现在的样式。

    禅椅自上至下,四腿线条逐渐变粗,并于足底处向外侧出五分,这是先贤匠心独运的两种预应力结构,于细微处见机巧,越向下压越紧,既大大增加了承压力,又在视觉上更显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