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独家报道筑器寻韵:经典的旅程

2013.03.15

——读傅军民新作《筑器寻韵——图说红木古典家具创新》

法制晚报独家报道筑器寻韵:一次低调拷问经典的旅程

本书作者傅军民先生               筑器寻韵,古朴典雅(右为精装封套)

     中国古典家具爱好者、相关艺术工作者和生产厂家通常看得最多的家具书籍有哪些?

    古斯塔夫·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胡德生《中国古代家具》、田家青《清代家具》、濮安国的《明清苏式家具》、董伯信《中国古代家具综览》——以前常见的似乎多为这些人的这些书。 

    笔者作为与古典家具行业打交道多年的媒体人,对上述书都仔细读过。正因如此,当我在书店里发现文物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傅军民新作《筑器寻韵——图说红木古典家具创新》一书,买来读完后,当即预感到:此书将丰富上述人士的阅读视野,甚或改变大家对古典家具类图书的阅读习惯。

    为什么有此预感?

    首先是这部书内容的专业性和参照价值。红木古典家具既是实用器物,又是可供审美的艺术品,其生产制作既是一种产业,又是一项艺术创作和艺术品塑造活动,这种专业性注定了其有技术含量,要求文字表述也要有技术含量,这样才有足够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成书于宋代的《营造法式》(作者李诫)、明万历年间编就的《鲁班经匠家经》(作者午荣)、明隆庆年间成书的《髹饰录》(作者黄成)等,之所以流传数百至上千年,因其有一个共性:都由资深从业者写成。李诫是北宋土木工程专家,先后主持尚书省、朱雀门、太庙等十余项重大工程;午荣是营造房屋和生活用家具的行家;黄成更是雕刻工、漆工出身的著名艺匠。他们站在各自功底深厚的专业背景下著述,其专业价值不言而喻。而艾克、王世襄等诸位著者,虽然其著作各有其美,在不同时期唤醒了世人对中国古典家具价值的认知,甚或有填补空白之功,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非专业人士,而是欣赏家和研究学者。虽然有些著者也有一定的家具制作实践,但更多的是尝试、体验、玩票性质,而非真正从业者。从各自书籍内容也能发现这一点,艾克是从西方学者角度,表达了他对东方家具文化和艺术审美的认知量;王世襄是从中国文人、玩家角度,对古典家具欣赏、把玩和赞美;另几位著者更多是考证和研究。总之,都只是“美食家”,道得出饭菜好吃、为何好吃,但要说出饭菜怎么做、如果不好吃原因何在,恐怕就有难度,有时难免隔靴搔痒。这样的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回答。

    而《筑器寻韵——图说红木古典家具创新》的作者傅军民正是一位专业人士。

    据笔者所知,傅军民生于浙江东阳木器制作及木雕世家,自小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明清古典红木家具艺术,深谙红木榫卯结构和木雕工艺。从木作制器角度讲,傅军民出身于雕工和设计师,曾于博物馆雕刻建筑模型,代表作有《故宫》、《颐和园》、《嘉峪关》、《黄鹤楼》、《应县木塔》等。参与过大型紫檀浮雕《清明上河图》的制作,受到广泛赞誉。从相关文化积累和艺术审美角度讲,傅军民在磨砺扎实深厚的木雕技艺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潜心思考和研究古今木雕艺术和国内外哲学美学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见解,对明清红木家具文化更有独到见地。他一直秉承“器以载道”的创作理念,给予古典家具艺术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内涵,让古典家具更富现代审美取向、情感和个性。

    清代著名评论家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学识、第一等襟抱,斯有第一等真诗。”凭着出色的学养、襟抱和专业素质,傅军民在从业生涯中已向世人奉献了不少“第一等”作品,他创意制作的红木家具在历次大赛中屡获大奖。因在专业领域做出的贡献,他被授予国家级木雕艺术大师,并被授予“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这是北京首次在古典家具领域设立和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筑器寻韵》引人阅读的另一点,是其表述方式的个人性。单就文字讲,越具个人性似乎越不易让人读懂,但傅军民此书却因之更加引人入胜。书中内容全是他本人设计、制作、雕刻红木古典家具的理念和经验总结,阅读中,你的心思会不由自主随他的苦思冥想、寻找解决方案、最终豁然开朗……而跌宕起伏。个人性的最大价值还体现于他面对明清家具经典以及艾克、王世襄等人经典著作时的态度。没继承就没有创新,傅军民也走过一段模仿明清家具的路,他把《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明式家具研究》反复读得都开了线。可贵的是,他没有像许多从业者那样拜倒在经典脚下起不来,而是在熟稔经典之后开始审慎地打量经典、拷问经典。王世襄先生收入书中的紫檀扇形南官帽椅,在大边呈弧线型向前凸出后,椅面下券口横牙和下面的管脚枨为什么却是直的?这样的“经典”是否有毛病?这款椅子让傅军民推敲研究十多年,最后他做出决定,把券口横牙和管脚枨也改成弧形,并对相应尺寸进行调整。从思考到行动,傅军民迈出了探索创新的步伐。在紫檀罗汉床上雕刻《清明上河图》时,为让湍旋的汴河水活起来,他避开过去以“线”表现“线”的做法,大胆借鉴云纹,表现水与水之间相互推压的感觉,顿出新意。在处理郎世宁花鸟顶箱柜上的松针时,一改过去的整齐排列深浅一致,在每条松针间表现出交叉感、立体感,使画面充满生机和灵魂……这样,细读一遍《筑器寻韵》,相当于完成一次拷问经典的旅行。

    个人性的创新体验和表达也使此书与其他书籍明显区别开来。只有从这样的书中,古典家具爱好者、相关艺术工作者才能汲取真知灼见,生产厂家才能发现参照样板,收藏家才能看到自己想要的艺术品级的收藏品。因此,读罢此书我有另一个预感:它在不久后也很可能像当年艾克、王世襄、田家青的书一样在书市脱销。以前曾有过不少厂家在展会上让笔者悄悄拍些傅军民家具的照片,以资学习参照;也曾有不少老板悄悄跑到傅军民的车间,把制作工序看了后回去照做;更有人把家具买回去照葫芦画瓢。傅军民说:“有人学习模仿是好事,这说明他对你作品认可。”话虽如此,我们还是希望更多有志于创新的先行者,站在经典肩膀上,走得更远,创出更多美器。    文/蔡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