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最黄金的年龄,雕琢了这些承载历史的艺术精品

2021.11.01

常流连在红木市场的人,肯定对宣明典居的家具印象深刻,虽然它没用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但却用最直观的视觉美打动你。家具上的雕刻细腻精致又传神,艺术气息代替了通俗的匠气。这些美丽的图案是谁一刀一铲刻画出来的呢?就要去宣明典居工厂中寻觅他们的身影。

 

图片
图片
▲手工雕刻更加具有生命力,富有人情味和文化味

 

 

 

雕工岁月长

 

过去的富贵之家对建筑家具极为重视,常用精巧的雕工彰显自己的实力,皇家更是如此,尤其以清朝最为重视雕工,甚至繁缛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雕工也是最为考验工匠的技法和艺术水准的。根据雕刻材料的不同,可以有木雕、砖雕、石雕、玉雕、牙雕等类型,家具的雕刻则以木雕为主。

 

图片

▲古建上的雕刻生动细腻传神

 

据考证,战国时工匠们已较能熟练地在家具表面进行髹漆、绘彩、浮雕。到秦、汉时已开始有比较自由的构图,出现缜密的花纹;而唐代则开始划分出装饰的部位;明代的部件装饰的布局皆有定则,花纹也趋向程式化。“雕刻虽然无言,但也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一种含义的表达”,雕刻的纹路也是根据时代逐渐演变。
 
一般人认为明代重视线条,而清代重视雕工,其实是与当时流行的木头品性有关。不是所有的木质都适宜雕刻,比如明代盛行的黄花梨颜色亮丽并有特殊的花纹,一般采用简约制法;而清代推崇的紫檀质地紧密细腻,颜色和谐且较为深沉,就适合精雕细琢。
 
图片
图片手工雕刻比机器雕刻更充满动感和生命力

 

 

红木家具常用的雕刻手法,有浅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宣明典居的家具雕刻,多以浅浮雕为主,提倡“以刀为笔”,注重表现力。纹饰上除了传统题材,多选用名人书画作品,突出艺术性和雅文化。同时家具雕琢之细腻也非同寻常,制作周期长达数月或几年,与市场同类产品比较高下立见。

 

 

 

 

 

匠人的修行

 

 

 

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宣明典居近万平米的厂房中,第三层的雕刻车间最为安静。这里没有加工车间里的木屑横飞,木板拿在匠人们的手里,动作都是小心轻盈的,不经意看就像静止的画面。每个人面前都是一排形状各异的工具,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

 

图片

图片 ▲每雕刻完成一件家具,通常要用到上百种刀具

 

据介绍这些工具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看工具做得好不好,就能知道工匠的手巧不巧。”与固有的印象不同,这里的雕刻师傅们平均年龄并不是很大,几位年纪稍长的师傅都是四十多岁。

 

图片
图片
图片
▲师傅们用最黄金的生涯,一刀刀、一铲铲的在默默雕琢 

 

 

雕刻看似轻松,实则费心费神,尤其像紫檀这种质地坚硬、颜色深沉的名贵红木,手上功夫要精到,眼神也要精准。雕刻一块板就要几个月时间,长年累月的保持一个坐姿,对身体的消耗和考验也是很大的,因此,雕工这一行不得不服老,手抖眼花就不能做了。 

 

宣明典居成立至今21年了,有些雕工师傅从建厂开始就在这里做了,对宣明典居都很有感情。他们多半来自木雕之乡浙江东阳,有些出自当地的雕刻厂,还有的是在寺庙中学的雕工,工龄有三十多年。
 

 

他们从亲身经历谈起,宣明典居与其他地方相比,对雕刻更加重视,更有艺术性,并不断创新。这些匠人在这里,远离家乡和亲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将心血播洒在雕刻上。一刀刀、一铲铲,默默的耕耘在方寸之间。宣明典居的董事长傅军民先生也来自浙江东阳,他对此深有体会,常常有感而发:匠人就像是僧人,一样是在修行。他们会把所悟到的,用刻刀表现出来,成为视觉的艺术,直击你的心灵。

 

 

发现生命之美

 

 

尽管机械雕刻如今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家具的制作中,但是宣明典居的紫檀家具仍坚持传统的手工雕刻。“纯手工雕刻的家具才能称为艺术品,才能代表传统文化的精粹。”
 
傅军民先生说:“手工雕刻寄寓了创作者的思路和灵魂,不像机器雕刻出来的都是冷冰冰的模样,没有生命力。”他认为,红木材料是珍稀和罕有的,需用心对待,极尽所能让其尽善尽美。
 
图片
图片
▲宣明典居董事长、中国木雕大师、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傅军民先生,正在进行粗坯雕刻。

 

红木家具本身就承载着历史,与雕刻这一项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但是无论何种红木,都只是展示木雕艺术的载体,“就如同上好的宣纸写字,自然更富神韵,但归根结底,一幅字的价值取决于书写于上的毛笔字。同样,一件具有价值的家具作品,艺术性才是第一位的。”
 

 

 

图片
宣明典居《紫檀雕荷花画案》
尺寸:案1920*930*850mm 500*500*510mm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更多细节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