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典居 | 都承盘,常常被忽略的文房器物

2020.10.12

/ 壹 /

THE FIRST SECTION

 

 

 

书房及其器物,于不讲究中有其讲究。讲究是生活的色彩,不讲究,是本色的态度。

 
文人书房

 

唐代杜荀鹤《书斋即事》诗说:“卖却屋边三亩地,添称窗下一床书。”跟三亩地比起来,书显得更重要。

 

他又有诗《题弟侄书堂》说: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书房的窗外种着竹子,竹影倒影在书案上面,不远处的野泉之水流淌着,水声似乎声声都传入到案上的砚台之中。”

 

此景此情,确实是一种很清幽的享受,我们千年以后读到它,也仿佛亲身领略作者当时的美妙心情。

 

书房明净清幽,此人生一乐,书房中器物精良,也是人生一乐。

 

书房一角

 

文房用具之中,家具常见的自然是坐椅、书案、画案、卧榻、茶几、香几诸般,文具当中,则是笔墨纸砚及其衍生的一类物品。但是这其中,其实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常常被人忽略,它就是,都承盘。

 

 

 

/ 贰 /

THE FIRST SECTION

 

 

 

都承盘,看名字就知道用途,是用来放一些书房琐碎用品的器物,因为没有固定是放什么东西用的,所以就有这么一个名字——什么都承受的盘子。

 

王世襄旧藏明代鸡翅木都承盘(上海博物馆藏)

 

它也叫做“都丞盘”“都盛盘”,意思都一样。丞这个字在古代是通于“承”的,接受、承受的意思。

 

比如有个成语叫“前疑后丞”,而“丞相”这个词本来也是含有什么都接受、什么都处理的意思的。所以丞相都是日理万机的,到了现在它又变成另外一个词,叫“总理”。

 

因此,都承盘,就像书房里的一位小丞相,小总理,什么都接受,什么都装,什么都处理。

 

宣明典居《冰裂纹栏杆都承盘》

 

康熙年间有位很有名的剧作家,叫黄图珌,自号“守真子”,是位境界很高的人。他除了剧本以外,还写过一本类似《闲情偶寄》的书,叫《看上阁闲笔》。

 

所谓“闲笔”,就是没有什么主题的文字,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散文随笔一类。在这本书里,黄图珌给了都承盘一个很美的名字,叫“碎锦匣”。

 

一凡文房适用之具,俱可盛入于内,几案间所最要而不可阙少者也。予曾制尺许长、五寸阔、二寸高扁匣,以备收拾残编剩稿,名曰碎锦匣。既便且益也。

 

明 仇英《梧竹书堂图》中的文房
 

对于经常在书房里工作的人来说,那些白纸、便签、胶水、剪刀、印章、瓶瓶盖盖、橡皮乃至于眼药水啊等等,像是这样的一些小物品,既不可或缺,但有时候也挺烦人的。不需要的时候它们碍手碍眼的,需要的时候,又半天都找不到放在了哪里。

 

这样的时候,就需要有这位心胸宽广并且贤惠之极的“都承盘”——有了她,就会把这些东西收拾得规规矩矩,妥妥当当,不仅不麻烦,并且很好看。

 

 

 

 

/ 叁 /

THE FIRST SECTION

 

 

书房是书的家园,也是器物的舞台,是心灵的天地,也是学问与艺术产生的地方。

 

书房中用到的器物,名目很多,但无论几案榻台,其实都未必是雅致,而雅致也没有什么是统一的标准,重要的还在于使用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心雅致了,物之雅致与否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的事。一味追求的雅致,这样的对号入座,其实已经错开雅致一步了。

 
宣明典居《二抽都承盘》

 

都承盘在书房中是几近隐身的默默无闻的存在,但也是构成书房环境的不可或缺。

 

明清传承下来的都承盘的形状,有些是简单的,就只是单层的一个盘子,或方或圆;有些复杂点,盘面和底部之间是两个抽屉,这样可以容纳更多小物品;还有一些则更复杂点,有双层或者三层,中间驾着立柱,看起来像一座迷你型号的架子床。

 
 
 
 

 

宣明典居《栏杆都承盘》

 

材质:红酸枝 / 向右滑动查看尺寸

 

这件都承盘,是栏杆式的,构造独特,美感突出,耐人寻味。结构为上下两层格子型的栏杆式结构,比起通常的都承盘,它放置文房器物的空间更多。

 

下层承盘底又设两个小屉,显得温润可爱,协调稳重。抽屉底下,又使用罗锅枨造型,更加促进这件都承盘饱满的整体感。

 

点击图片,好物带回家

 

所谓见微知著,在用材上不厌精良,在细节上耐心琢磨,在造型上不断完善,这是制作器物应有的基本态度,是对人的尊重,对物的珍惜,也是对美的信仰。希望这件小小的、什么都承受的都承盘,能够给大家,带来使用的便利和心灵的愉悦。

 

 

 

窗竹影摇书案上,文心微妙都承盘。

 

 

注:文章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宣明典居原创,转载请告知,勿复制、抄袭。

 

 

宣明典居二十周年大庆火热进行中,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