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RST SECTION
桌与案,外形很像,但又不同。
其区别在于四腿与面板之间的结构。四腿缩在面板里面的,就是案,四腿与面板外延大约齐平的,就是桌。
条案与条桌的区别
桌之中,又有许多分类。
常见的是吃饭用的方桌,另外还有半桌,条桌,画桌,月牙桌,棋桌,酒桌,琴桌,等等,多种多样,依据造型和功能不同,称呼也各自不同。不过中国家具也没那么严肃,平时生活中大致也都可简称为“桌”,这样来得更轻松些。
宋代 刘松年《听琴图》中的琴桌
绢本设色 23.8cm×24cm
刘松年 《十八学士图》中的半桌
IN THE SECOND QUARTER
桌与案除了造法不同外,还有个小差别,就是它们的语境不大一样。凡是使用案的场合,多显得庄重严肃一点。
例如供案、画案、书案、条案,感觉比较高级,没那么随便。但如果是桌子,日常生活的气息就更浓厚了。例如有饭桌和麻将桌,但是并没有饭案和麻将案。又例如案子常见的是翘头案,左右两端翘起来,显得很威严,不可冒犯。桌子就没有翘头桌之一说了。这跟造型有关,也跟文化传承有关。
《鲁班经》中靠墙放置的桌
古代官衙里,办公都是在案子上,没听说是在桌子上的。官老爷拿起惊堂木,往威严的案面上一敲,“噹”得一声,四周就静下来了。如果是往桌子上一敲,就感觉吃饭时间到了。我们只听说过警察在办案,没听说过警察在办桌的。
就是说,案会比较正式一点,桌子则更平易近人。这是从语境上来说。
条桌,顾名思义,就是外形比较狭长的那种桌子。其长宽的比例通常在一比三左右,看起来很低调、很安静。
条桌一般都是靠着墙摆的,上面放物品,盆景,书籍等等,都可以。其实看它长得那个样子就知道,它就是冲着墙去的。如果摆在居室中间,就感觉形单影只,楚楚可怜,风一吹就会倒的模样。
IN THE THIRD QUARTER
桌这个字与卓是同义的。
它一开始也确实是写作“卓”,只是后来才慢慢变成了“桌”,与原来的“卓”字区别开来,用来称呼现在的桌子。《说文解字》中没有收录“桌”字,因为那时候用的就是“卓”字。《康熙字典》:“桌,与卓同。”
明仇英《摹天籁阁宋人画册之十五羲之写照图》中的桌
绢本设色,约纵27.2厘米,横25.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那么“卓”这个字怎么来的呢?它原来是指一匹很漂亮的白马。因为白马在马群中很出众,很优秀,那种感觉怎么来形容呢?因此就有了这个“卓”字。所以汉语中凡是与这个字相连的词语,都是表示优秀、不平凡。
例如:“卓尔不群、卓然独立、卓越、卓著、卓然、卓识、卓绝”等等。
清代的时候,对于那些清廉爱民,政绩好的官员,都会评为“卓异”。前几年流行的电视剧《于成龙》中,于成龙“于青菜”,就被康熙皇帝三次评为了“卓异”。
宣明典居 花梨《八棱方桌》
所以,桌子也可以说,它很像是家具中的一匹白马。挺高的,卓卓然,一言不发地站在那里,感觉也挺傲慢的,一幅很有见识的模样。
THE FOURTH QUARTER
这件家具,是一件条桌。其样子、颜色、气质,都算是一流的。以小叶紫檀为材,用的是明式的造法,通体光素无雕饰。但在造型,线条和色泽都很优秀,高束腰,马蹄足,确实是卓尔不凡的。
造型简洁,韵味古朴,紫檀自然细密的纹理和静穆深沉的色泽,仿佛一件庄严的汉服,气质和谐雅致,看着特别舒服。
在具体造法上。案面圆格角榫攒边平镶面心,边抹上舒下敛,至底压一道窄平线,层次丰富。牙条彭出,与案面平齐。
高束腰打洼作,过度流畅完美。方形四足修长,与牙子格肩相交,直落地面,与内翻马蹄足自然过渡,曲线柔婉优美。俊俏的倒勾马蹄挺拔有力,着地沉稳,与桌面遥相呼应。
整体一气呵成,气脉贯通。无造作,无刻意,无滞涩,无轻巧。颜色柔和庄重,内外合一,上下秩序井然,端严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