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顶箱柜,一群了不起的人 | 宣明典居

2020.07.14


 

/
​/
 

 

 
郁郁青山中,生长着挺秀的树木。木匠将其采伐,心怀敬畏谨慎。又去其枝蔓,整修一新,依照古格规矩,使榫卯相合,形体匀称,雕镂精美,做成桌案椅凳,床榻几柜。

 

 

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形成。

 

从始至终,一一流程,一一细节,都有规矩、有传承、有合作、有分工,有自然气象,也有人心之良善灵巧。

 

 

 

/
/

 

 
介绍这件顶箱柜,理应从古画《耕织图》说起。
 

《耕织图顶箱柜》

材质:紫檀

尺寸:1120*560*2260mm x 2

 

这是一幅历史名画,作者是南宋画家,名叫楼璹(音同熟),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楼璹43岁这一年,担任于潜(今浙江临安市)县令,有感农夫与蚕妇们生活辛苦,于是画下他们农耕、织布的过程,进呈给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

 

楼璹《耕织图》节选

 

这是《耕织图》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楼璹的描绘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因此受到赵构嘉奖,使得此画闻名朝野。
 
楼氏是宋代著名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楼璹之父楼异,祖父楼常,曾祖父楼郁,弟弟楼璩,侄子楼钥,都是两宋著名的名士文臣。楼钥《攻媿集》载: 

中兴后,伯父璹为于潜令,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耕自浸种至入仓,凡二十一事;织自浴蚕至剪帛,凡二十四事。事为之图,系以五言诗。赐封之日,遂以进呈,玉音嘉奖。

 

《攻媿集》节选

 

《耕织图》问世后,因其既有田园气息,又有“男耕女织”的社会教化作用,因此后世元明两代都有不少刻本抄本。

 

至清代时,康熙皇帝钦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以楼璹《耕织图》为蓝本,重作《御制耕织全图》,共四十六幅,镌版印赐给各部大臣。这便是康熙版的《耕织图》,康熙御题画名,御书“一犁杏雨”“三径桑云”并序。

 

 

后来,这一版的《耕织图》便逐渐取代楼璹原版,成为经典,流传也更广泛。楼璹版的画面简单朴素,焦秉贞版的则纤丽细腻,但构图和篇幅大同小异。

 

顶箱柜中的——清 焦秉贞《耕织图》雕刻 节选

 

 

雍正和乾隆皇帝,响应康熙之德,也都各有御制《耕织图》,版本不一,内容也是大同小异。此处就没必要一一叙述了。
 

 

 

/
/

 

 
传统家具中的大件,除了拔步床、宝座,大概就数顶箱柜了。
 
柜类家具样式很多。有圆角的,方角的;有四门的,六门的;有亮格的,架格的;有柜门用直棂,也有柜门封闭的。明式的通常造型装饰比较简单,清式的则喜精雕细琢。
 

明末清初  黄花梨顶箱柜

 

顶箱柜也叫四件柜,因其结构由两具立柜和两具顶箱构成,故名。顶箱柜的形成应该在明代晚期而盛行于清代,多用黄花梨或紫檀制作,高大耸立,富丽堂皇,唯大户人家方能置办。

 

《郎世宁花鸟顶箱柜》
材质:紫檀
尺寸:1240*600*2420 x 2

 

 

顶箱柜自然缺乏通常明式家具的简约清灵之美,却也另有一种伟岸鲜艳的美感,犹如家具中一朵盛开的牡丹。
 

 

 

/
/
 

 

 

这套顶箱柜,由左右两件组成,高达两米半,是大顶箱柜的基本样式。材料为檀香紫檀。

 

《耕织图顶箱柜》

材质:紫檀

尺寸:1120*560*2260mm x 2

 

 

 

 

整体制作精细、考究。正侧两面均方形平整,侧面光素无雕饰。正面上箱下柜,面叶合页为铜,精美雅致。四角立地,牙板光素,造型简单。

 

 

最精彩部分在于柜门与箱门上的雕饰。外围朵朵祥云簇拥,圆框和方框内浮雕《耕织图》,应为清代焦秉贞的版本。

 

左边柜子箱门上所雕两幅为“耕图”,下边柜门上所雕四幅为“织图”,下方柜膛部位,则为三幅山水田园小景。右边柜子箱门两幅及柜门四幅,皆为“耕图”,下方柜膛部位,亦为三幅山水田园小景。
 

浸种

百谷遗嘉种,先农著懋功。

春惊二月入,香浸一溪中。

穜穋他时异,筠笼此日同。

多知听父老,占候识年丰。

 

 

 

原隰春光转,茆茨暖气舒。
青鸠呼雨急,黄犊驾犁初。
畎亩人无逸,耕耘事敢踈。
关心课东作,扶筞历村墟。

 

 

上下滑动查看《耕织图》与雕刻

 

只见悠悠山水间,有着蔼然而精致的村落家园,田野广袤,男士犁地插秧,牧童吹笛。女士在家中养蚕织布,姿态细腻柔美。一套顶箱柜上面,刻画着一幅幅优美的古代农村生活场景,意趣活泼,浑然天成。
 
孟子说:“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耕织图顶箱柜》局部特写 | 向右滑动查看更多

 

画家的作品移植到家具上,是古今艺术的传承。古哲思想精华的流传,则是中国家具自带的标识;设计师和木匠们的辛劳再现,则又是一片良苦的用心。如此这般,一件端正优美的传统家具,背后有着一群了不起的人。

 

宣明典居馆藏

 

细想其由来不易,使人常起珍惜之想,幸福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