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典居文化讲坛举办 — 傅军民主讲制器之道

2019.06.01

点击上方蓝色字 “宣明典居” 关注!

 

 

525日,北京海淀西四环北路馨雅大厦,《宣明典居文化讲坛》之中式古典家具在宣明典居的演绎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京城红木收藏者、宣明典居新老客户,以及新闻媒体出席本次活动。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宣明典居董事长兼设计总监傅军民先生担任本次讲坛主讲人。

  

讲坛现场

 

 

 

在近2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傅军民先生以宣明典居近期制作的经典家具为案例,主讲制器之道,并就客户与现场嘉宾所关心的话题,引经据典、妙趣横生地解答,引发掌声不绝于耳。

 

 

傅军民先生首先向与会嘉宾介绍他从业木雕、红木家具的经历。出生于浙江东阳木雕世家的傅军民,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比执着的热爱。早年他曾想攻读绘画专业,不过最终在家人的影响下,还是选择了木雕这一行业。并于2001年创办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公司,从学艺到创业,迄今在红木家具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

 

精彩演讲

 

 

据傅军民先生回忆,学艺当初他看到一位东阳老师傅雕刻百鸟朝凤深浮雕,当时非常崇拜。不过多年后,再回头来看,尤其与宣明典居现在的雕刻对比之后,就没有这种感觉了。不可否认这位老师傅注重于传承,但是在创新方面显然还做得还不够。

 

在红木行业,无论是构图,还是层次等方面,仙游的雕刻与东阳的没法比。东阳的雕刻是随着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审美发生变化的。宣明典居的技术力量源自百工之乡东阳,宣明典居出品的器物,不管是之前所雕刻的宫廷画师郎世宁的题材,还是今天的月曼清游顶箱柜精雕细琢技法都是在基于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是与时俱进的。

 

 ▲宣明典居《紫檀月曼清游顶箱柜》

 

 

《月曼清游》是清代画家陈枚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描绘的是明代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以每月的气候变化为背景,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而令这些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更加富贵、繁琐及典制化的特点。在人物创作的审美取向上,作者以明代唐寅、仇英笔下的仕女画为审美标准,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

 

据傅军民先生介绍,2013年之前,他曾想尝试用透视法制作月曼清游顶箱柜,如今看来,当时的技法还是太普通,而后宣明典居制作的月曼清游顶箱柜,将优美的仕女画雕刻装饰在顶箱柜门板上,既增加了观赏性,也大大提高了家具的收藏价值。

 

 

▲《月曼清游顶箱柜》画面节选

 

在这件作品中宣明典居追求的是一种意象的表达,而这些“意象”都通过“似与不似”的雕刻笔触来表现。绘画的韵味和意境,具体表现在人物神态。传统东阳木雕均以写实手法表现,在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上相当精细,而宣明典居这次在雕刻技法上做了很多的突破,不是刻意地追求极细腻的物象表达,而是追求那种写意感,韵味,就是神韵。

 

傅军民指着从工厂带来几块已经雕刻完成的木板现场说:大家今天看到的人物雕刻是跟我们平常看到的木雕雕刻完全不一样的。它不是用透视关系一层一层去雕,也不是刻画出来的眼睑、眉毛、鼻子、嘴。这种人物雕刻追求的是明代时期人物雕刻的意境美——眼睛小小的,嘴巴也小小的,但是很雍朗,也很自然,这种生动的动态与意境特别有意思。

 

 

傅军民先生通过描述微小的细节进一步说明月曼清游顶箱柜在精雕细琢技法上的创举。他说区别现在木雕业界按照透视关系来做的通常做法,宣明典居现在要把过多的细节东西减掉,比如,我们不把眼珠子雕刻出来,甚至人物的骨骼已经忽视掉,但是这并不影响两个人窃窃私语时仍然是惟妙惟肖的神态。

 

另外,在“月曼清游”顶箱柜制作中,比如涉及到表现水的方式,如野鸭、鸳鸯游弋产生波纹,东阳木雕大部分用波纹表现水。宣明典居在考虑如何用雕刻表现水的方式时,不仅考虑到波纹,风吹水产生的涟漪,以及远水如何表现,近水、小桥流水、园林水又是如何表现及相互之间不同的区别等。简言之,做木雕不是要把每一个细节都表现的到位,而是刀法要特别干净、飘逸,关键在于神态到位。即追求神似动态美,最美的是动态、神态。

 

 

▲《月曼清游顶箱柜》画面节选

 

谈到宣明典居月曼清游精雕细琢顶箱柜这浩大项目的制作过程,傅军民先生探索古画在木雕上的表现力,这一过程艰辛又快乐。

 

月曼清游牙雕原件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将绘画转变雕刻的过程中,我昼思夜想,自己先做了大量的功课,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吃透所要雕刻的画作精髓与顶箱柜老物件的传承记忆表达技法。然后再一对一地亲口传达给老师傅们,期间费了一定的功夫。在此项目中,我们的雕刻思路得到了重新梳理。我们是把把商品当做艺术品来塑造,因此抓神态与意境成为了雕刻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