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的思辨

2015.01.26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著作《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人们都喜欢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而对丑陋却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更是记忆犹新。卡西莫多拥有丑到极致的相貌:鸡胸驼背、两腿畸形、独眼耳聋……但是从丑陋的身躯里迸发出的内在美,更有着震慑人心的效果。
法国另一位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更倡导“以丑为美”理论,他的诗集《恶之花》表现了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然而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则善于在恶的世界中发现美。
以丑为美或是在美与丑的对比中体现美,不仅是文学中惯用的手法,在艺术品中的表现也尤为突出。比如国画上常见的:嶙峋怪石边的娇柔兰草,老树寒枝上的凌霜梅花。油画上也有体现,著名当代艺术家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黑黝黝的老人脸上堆满皱纹,好像每个缝隙都填满了故事和沧桑。
  
罗中立油画作品-《父亲》  
 
《父亲》这幅画饱含着内在情感,有它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等。好的艺术品即使在未解读的情况下,仍能让人的心灵产生震撼和共鸣,这也是该作品传播甚广的原因。家具也是一种艺术的承载,艺术手法表现的美与丑,在宣明典居雕刻的《嵩献英芝图》紫檀屏风上,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嵩献英芝图》     
 
人们常用树木的年轮形容脸上的皱纹,用枯树皮形容手掌的粗糙,在国画中山石树皮常用皴法,处理成明显的褶皱。在家具图案的雕刻上也用到相应的处理手法。
        
《嵩献英芝图》-局部1        
 
宣明典居雕刻的《嵩献英芝图》屏风,取自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对松树皮的雕刻突破了传统划线的方式,以高超的技法雕出树皮斑驳的层次,突出表达了纹理质感。
           
《嵩献英芝图》-局部2           
 
同时,整个画面充满了力量的对比,动静相宜、和谐共生:盘曲如虬龙的老树,长着蓬勃细密的松针;有力的根茎抓着地面,还有细草嫩枝相呼应;画面中心为一直静立的雄鹰,搭配了远山流水的背景。通过入木三分的雕刻,使这幅作品极富视觉张力,成为宣明典居的代表杰作。
              
《嵩献英芝图》-局部3              
 
宣明典居所雕松树的苍劲,与罗中立所画《父亲》的沧桑,有异曲同工之妙。松树的树皮和老人的皮肤,都经历了自然和生活的洗礼,充满岁月风霜的痕迹,看似粗陋却体现着艺术化的美感。
                 
《嵩献英芝图》-局部4                 
 
晨光熹微、草木吐绿,都让人充满希望,心生欢喜;而夕阳西下、黄叶飘零,另有一番深刻的美,也让人思考更多。面对艺术品所生发的情感也是如此,由丑及美,由浅而深。
                    
《嵩献英芝图》-局部5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在美学领域里,美与丑都是既对立又统一,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表述的那段名言:近代的诗艺,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