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声声耕织忙——宣明典居紫檀耕织图顶箱柜
2015.04.13
顶箱柜在中国家具历史上是个重器,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价值。紫檀耕织图顶箱柜在雍正时期就制作过,那宣明典居这组顶箱柜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大家听说过皇帝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耕织图》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请细听下文分解!
家具重器顶箱柜
顶箱柜虽然在历史上成型较晚,但却是古典家具中的重器。何为重器说,其一在于其重要性。顶箱柜出现于明朝后期,盛于清代,沿用至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家庭富足的体现,过去大户人家怎能少得了顶箱柜呢?其二是重量级。顶箱柜材质表现上,明式多为黄花梨,清代多为紫檀,红木板材耗费巨大,因而也甚为昂贵。
宣明典居紫檀耕织图顶箱柜
顶箱柜由顶柜和底柜两部分组成,因为两柜组合恰好四件,又被称作四件柜。可作为一对组合排放,也可拆分为左右各一。因为上面的小柜与下面的立柜相连,一竖到底,故也称顶竖柜。顶箱柜的造型端庄大气,容量也大,一经产生,便迅速风靡,成为古典家具中的上品。无论从生活需求还是审美角度,顶箱柜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位置。
宣明典居的紫檀耕织图顶箱柜,在用料上非常讲究,选用优质的印度小叶紫檀,大型板材纹理致密,采用天然原木色,搭配上仿古铜件,十分雍容典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宣明典居每件紫檀家具都配以官方唯一保真证书,并承诺对家具终身免费保养保修,在经济价值和售后服务上都具有坚实保障。
皇家一亩三分地
宣明典居这组紫檀顶箱柜,汲取了传统形制的精髓,柜面刻画的是《耕织图》,选自传统的“劝农”题材。最早的《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中国的农业文明延续了数千年,农桑是衣食的保障,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农桑寄予关切。
很多皇帝还亲身示范耕作,以为天下表率。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在古代被称为耤田礼或耕耤礼,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皇帝耕耤礼是汉代。那皇帝要耕多少亩地呢?周代“天子为藉千亩”,约合现在的三百亩,当然不是真的要亲耕那么多了。到了明清两代,皇家自留地的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
如今,北京的先农坛尚留有皇帝行耤田礼的两处遗迹:一个是先农神坛,一个是观耕台。在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耕织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因此与先农坛相对的还有先蚕坛。北京的先蚕坛曾经有多处,如今的先蚕坛遗址位于北海公园的东北角,过去就是皇后或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
生动传神耕织图
康雍乾三帝都为《耕织图》题过诗句,雍正时期还制作过紫檀耕织图顶箱柜,但宣明典居这组顶箱柜仿古而不泥古。首先在画面排列上,宣明典居这一组顶箱柜显得特别开门,图案排列有序、疏密有度,两件柜一共刻画了18幅图,相对原版22幅画的紧张局促,感觉更加舒朗大气。整体轮廓分明、线条流畅,满月、花瓣等样式的图画外框,打破了柜体方正的硬朗,柔和了视线的圆融。
柜面雕刻的《耕织图》,表现的场景各不相同,或是在田间辛劳耕作,或是在家中勤勉纺织,画面虽小情景却大。山水的远近层次,草木的生长纹理,都是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人们常以“九牛一毛”谓之细小,而在这组柜子上雕刻的耕牛,身上的毛都纤毫毕现。再看那鞭子和绳子弯曲的形态,刹那间打动人心。
表现织女们的情景刻画也是生动传神,画面中的老人、女人、孩子个个形神兼备,能看出故事,读出情韵。宣明典居的雕刻不是眉目分明的呆板描摹,而是体现诗意化的表达。观房前屋后,感家国天下。历史上的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在这里浓缩成美丽动人的图景。柜上浮雕的云纹,婉转而富有层次,更增添了逸气灵动之感。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城市之中再难听到布谷声声,但木作工艺仍延续了千百年,传承着古今手艺人的勤劳与智慧,表达着细腻的情感与深沉的情愫。也正因此,宣明典居的紫檀耕织图顶箱柜,以其高贵的优异品质和高超的艺术魅力深深的感染着他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