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军民:榫卯有学问 好坏两重天
2014.04.01
“榫卯”被誉为中国古典家具之“灵魂”,也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榫卯的合理运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家具的结构是否严谨、牢固,影响到家具的使用寿命。
传统的榫卯工艺是直接以手工来完成的,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构造比较复杂,需要运用细木工艺中的锯、凿、掏、挖、锉等繁杂工艺。在现代生产条件下,无论机械多么精巧,都无法完全替代这种必须以手工来完成的工艺,但为了图省工省事,节约制造成本,市场上还是出现了一些“机械榫卯”家具,使原汁原味的传统榫卯应有的相互交扣、契合功能大打折扣。
在家具制作工艺中,榫卯结构极为关键、复杂、“隐蔽”,为揭开其神密面纱,普及榫卯知识,我们通过与宣明典居董事长、总设计师、艺术总监傅军民先生的详细沟通而形成此文,以备广大消费者选购时参考。
格角榫
明式家具中,几、案、桌、椅等的面框架部分,大都使用格角榫。格角榫也有明榫与暗榫之别。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桌案的边框一般分长边和短边,长边称为“边挺”,短边叫做“抹头”。在边挺和抹 头的两端分别作出45度斜边,边挺处再作榫头,抹头处则作榫眼,这样就把明榫处理在两侧,木材的横断面没有纹理,正好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 的纵切面,给人以明快整洁的感觉。
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仅就直材角接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单闷榫是在横竖材的两头一个作榫头,一个作榫眼,双闷榫是在两个拼头处都作榫头,紧靠 榫头处又凿出榫眼,使两个榫头可以互相插入对方的榫眼。由于榫头形成横竖交叉的形式,加强了榫头的预应能力,使整件器物更加牢固。
无论是明暗榫,做两个榫头肯定更牢固,但有些厂家却为了省时省力,往往只做一个大榫头。小榫头没有,面框容易错位,平稳度也会受影响,导致家具的使用 寿命缩短。另外,有些厂家在开榫头、打榫眼时随随便便,估摸个大概,实际上这也是制作格角榫的大忌。因为这个榫头非常有讲究,它必须与对应的榫眼契合得天 衣无缝,丝毫含糊不得:榫头打入榫眼过紧的话,打眼的那个面框因挤压过度,容易开裂;要是过松了呢,面框之间的接合又不够牢固,同样影响家具的使用。
宣明典居·紫檀方桌上的抱肩榫
抱肩榫,顾名思义,其外形酷似抱肩,腿足将裙板与束腰以抱肩的形式连接,明清束腰家具常采用此榫卯构造。明清时期的家具是在腿足上端做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榫头,用以连接桌面;而在与裙板相连接的部位做出45度的斜肩,并在内侧凿三角形卯眼以便与裙板的45度斜肩及凿出的三角形榫头相接。此外,在裙板内侧需开出一个上小下大梯形结构的木槽,与腿足内沿 的"挂销"紧锁住,防止裙板与腿足的"脱销"。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遗憾的是真正遵循此做法的如今已是凤毛麟角了,一些家具厂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做足了" 减法":腿足与裙板上的木槽省略了,裙板上的榫头不做了,腿足内侧的榫眼也没有了,只是在裙板与腿足的上端通过机械插销,同时用胶粘合,既节省材料,也节约时间,简化了工序。消费者从外在看没有丝毫变化,但是使用木胶,一旦胶制品的功能失效,家具容易松动。同时在提拉时容易造成木销的折断,家具的整个框架也随之散开。如此一来不仅没有做出原汁原味的抱肩榫,也大大降低家具的稳固性,家具的收藏价值与实用性便大打折扣,更有损中式家具“千年牢”的美誉。
紫檀方桌上的抱肩榫
宣明典居为使传统的榫卯结构更加严谨科学,在继承优良传统工艺的同时做了一些改进。严格按照传统工序的步骤,一凿一锉地将腿足内侧的榫眼挖掉,与裙板的三角形榫头匹配,紧紧套牢腿足与裙板。
所谓“栽销”,就是另外用木块做榫头栽到构件上去,而不是就构件本身开出榫头。众所周知,在构件本身上留做榫头,因受木材性能的限制,只能在木纹纵直的一 端做榫,因横纹那端一触即断,故不能做榫;而两个构件又必须连接,这时限于木纹的关系无法就材开榫,只有另取木材造榫,再用“栽销”的办法将它们连接起来。
家具中使用栽销的情况很多,在有些卡子花上,通常利用栽销与上下构件接合;某些厚板拼合,往往在拼口内栽销、凿眼咬合;即使翘头几案的翘头,也有用栽销与抹头接合的;还有床围子上的一些装饰图案,如四簇云纹、十字套方等,也常用栽销加以组合。足见栽销应用之广。
然而现在当真正打开家具的这些部位,有些“栽销”定会叫人瞠目结舌!因为它们并不是真正栽上去一个榫头,而是用电钻打一个圆的木钉,轻而易举地就将卡子 花、四簇云纹、十字套方等与其构件连接起来。哪里是“栽销”,分明是用了“木钉”来偷梁换柱!我们做传统的栽榫,以卡子花为例,则要凿四个方眼,两个榫, 分别栽到卡子花上再与其构件结合,虽繁复许多,但牢固度显然是不能与那个“木钉”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