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的龙椅,皇帝们的趣事

2019.11.13

 

 

宣明小知识

-宝座-

宣明典居 | 雕龙宝座

宝座在古代,是一种皇宫中特制的、外形硕大、常供帝王用的坐具,造型结构仿床塌作法,往往在大型座椅的基础上着重用料,增强气势,以此来显示统治者的无上尊贵。这种大椅很少成对,大多单独陈设,常放在厅堂中心或其它显要位置。


宝座在清代宫中数量最多,一般在皇帝和后妃寝宫的正殿明间,都陈设一个宝座,宝座周围常有屏风、宫扇、香筒、香几和太平有象、仙鹤蜡扦之类的器物配合,是宫中一种特殊的陈设形式,显得格外的庄重、威严,体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今天我们到故宫参观游览,常常会往太和殿内部看看。

 

金銮殿上雕有云龙纹的皇帝宝座,是世界舞台的璀璨焦点。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皇帝的肖像,都是坐姿画像。画面中常出现的宝座,也就是民间常说的“龙椅”,它其实是从床演变而来。在家具演变的历史里,皇帝宝座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支。

 

作为“礼制家具”的集大成者,皇帝的宝座象征着无上的权利,是天子的代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它的二三趣事。

 

 

- 身高不够,脚踏来凑 -

 

 

现在摆放在故宫博物院太和殿的龙椅,据考证是明代嘉靖年(1522—1566)的宝座,由时任故宫研究院、著名文物研究专家朱家溍先生带领故宫的专家团队花费一年多的时间修复完成。

 

通高172.5厘米、宽158.5厘米、纵深79厘米

 

正常的椅子坐面高52公分左右,符合当代人的平均水平(膝盖弯到脚后跟的距离)。太和殿宝座的座面将近90公分,于是需要在前方有专门的脚踏来做辅助。

 

换言之,身高不够,脚踏来凑。不过,正因为有了脚踏这样的设计。皇帝在上座之前,需要先走上一米多高的宝座台,然后踏上宽大的脚踏,再转身坐下,让整个过程极具“礼”的概念。

 

 

- 明代的龙纹,清代的屏风

-

 

 

 

在朱家溍先生找到这件明代宝座并修复之前,太和殿上摆放的宝座并属于清代皇帝,而是大军阀袁世凯。

 

据说袁世凯称帝后,把原有的清代宝座撤掉,重新斥巨资做了个专属宝座,后来因为和太和殿的庄重氛围格格不入,所以被撤走了。而后才有了朱家溍先生修复宝座的故事。

 

朱家溍先生

 

说回宝座的龙纹。在明清两代,也就是故宫成为皇家园林时,龙纹的使用已经非常规范。不光是宝座本身,放在后面的屏风也有着象征无上权力的云龙纹。

 

这件屏风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御用屏风,从制造完成后就一直摆放在太和殿内,见证着清朝的昌盛和没落。

 

 袁世凯和他的宝座

 

事实上,龙纹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虽然龙一直都是华夏图腾,但是龙纹的使用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并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

 

直到宋朝,宋徽宗皇帝诏令将“龙”据为皇帝一己所用。元朝元顺帝规定,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故流传至今有“五爪金龙”之说,五爪龙纹只有帝王可以用。

 

 

- 皇帝心里的苦,说不出 

-

 

 

 

龙纹的使用代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代表了皇权的威严,却并不代表着舒适惬意。

 

太和殿宝座的椅圈上共有13条金龙缠绕,其中最大的一条正龙昂首立于椅背的中央,宝座左右都是龙纹雕刻。

 

也就是说,虽然宝座体现着帝王的权威,但是身为君王,四面都不能依靠,只能正襟危坐。

 

细看13条金龙,真的非常震撼

 

无论或喜或悲,只要坐在宝座上,皇帝一定要坐的直,坐的端。这其中的辛苦,恐怕只有皇帝自个儿知道。

 

------------------

 

皇帝的宝座虽然坐起来不见得舒服,却集奢华与庄重于一身。

 

纵观中国的家具史,可能很少有像皇帝宝座这样,即便上面没有正襟危坐的主人,也能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凛然之感。

 

皇权威严,却也极尽奢靡。褪去皇家的等级观念,宝座的使用场景逐渐丰富并成为身份的象征。

 

 

宣明典居 | 雕龙宝座

材质:小叶紫檀
尺寸:114*76*122cm

 

这款宝座采用上等紫檀木料,通体文理细致紧密,光泽深邃古朴,“水波云龙”的图纹贯穿始终。

 

除了龙纹,宝座上还雕有“蝙蝠”、“铜钱”、“海水纹”和“寿桃”等纹样,分别象征着“入福”、“财富”“吉祥”和“长寿”。

 

雕龙宝座 | 侧面展示

 

紫檀的一大特点是它的绒质感,越是细腻的雕工,越能将这种木料的特质彰显出来,反过来也就越能够让雕刻富有层次。

 

拿龙纹来举例,龙形象虽然高贵大气,要是不能驾驭它的神异”变幻“之意,往往会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