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小知识
他一如既往地站在讲台前,手里拿着话筒,眼神却不断与听众们交流,还是熟悉的开场白:“大家好,我是傅军民,做红木家具30年了,不是很会讲,请见谅。”他的背后,是一对有着精美雕刻的红木立柜,据说价值近600万。
▲讲坛现场 | 身后柜子为《月曼清游顶箱柜》
600万、红木家具,单听这两个词的大多数年轻人第一反应必然是“这不是我们的世界”。
除却价格、材质带给人的距离感,红木家具自带历史的厚重文化就让大多数年轻人望而却步,真正入了红木家具这个“keng”的人也多半是事业有成,善于研究的中、老年人。
▲活动现场
一眼望去,坐在“宣明典居文化讲堂”下的主力军,果真如此。但话说回来,能顶着37度的酷热,花一天时间在北京通州的宣明典居工厂里,听讲座、看工艺、论文化的,若不是真的喜欢红木家具的,也一定是傅军民的个人死忠粉了。
不安分的“手艺人儿”
30年经验累积,在当下国内重手艺人、重传统的氛围里,靠着手艺,他也会有不错的收入和生活。
可在手艺这件事上,他就是爱较劲儿,较着较着,不仅对明清式工艺有了自己的见解,还培养、带动了一批较为年轻的手艺人。而他的【宣明典居】,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紫檀定点保真单位”。
藏在老傅背后的“秘密”
曾一度对红木家具厂颇为好奇的记者也趁着这次通州工厂行一睹其风采。
与传统的工厂不同,傅军民把他对明清文化的理解搬到了厂区里,入门可见青松澈水,篱栏造景,却也有些文人的别致风雅。细看处,水厅中央摆放的茶桌倒影入水,微风袭来,妙趣横生。
前行处,诺大的工厂车间与红木仓储区一览无余,引导人告诉我们,老傅平常有时间就会在这里研究工艺,那些被一遍遍打磨、修改的样品制作都会在这个车间进行。
而那些看似很年轻的手艺人也和傅军民一样,从十几岁便跟在师傅身边学艺,至今也有十余年的经验了。
“失之毫厘”的审美
中国明清式家具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已有了新的特点,但器物的“形”和“韵”却始终是好家具的衡量标准。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器物的味道就变了;而雕花和细节处的打磨正是决定器物最终命运的关键要素。”傅军民直言,这可能也是他一直埋头于工厂的原因。
在现场的分享中,傅军民以“一腿三牙”为例,讲述了自己在研究该产品制作中的感悟,“牙口”处的打磨尤为重要,其上下差距的高度决定了视觉处的留白空间观感。
高低之间,手艺人把握的产品审美便昭然若揭,而这个高低的打磨,便是不断提高审美的过程。
若说起审美与家具制作的平衡,对于红木手艺人而言,便是难上加难。昂贵的试错成本,现代人使用习惯的改变,都对红木家具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个性化与功能化同时兼具的今天,“舒服”很难,但也要不断尝试。
▲一腿三牙的演变
“斗拱三色茶桌”突破了传统榫卯的结构,让其直接暴露在桌角下方,看似不符合常理的背后是他想让榫卯“自由生长,无拘无束”。他说这才符合现代人的性格。
美是什么?美从来没有标准,对于手艺人而言,器物在他们手下被塑造成的样子,就是他们理解的美,亦如千人看佛有千解,想法不同而已。
不论是台下真心喜欢红木家具的听众,还是台上略显羞涩的傅军民,亦或是深埋在工厂里的手艺人,一次工厂行,有所得、有所获最为重要,若是能因此交三两好友,互为交谈,也算有些古人的附庸风雅之调,不虚此行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