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扬唐风明韵,琢磨大气

 

    王世襄先生当年所藏一式四件紫檀扇形南官帽椅,在《明式家具研究》、《明式家具珍赏》以及《锦灰堆》等著作中多有引用。在古典家具“十六品”中也被品之为“凝重”,堪称经典。坊间以其为例,有不少极为神似的高仿者。古典家具风骨以唐为高,更为简洁、大气和洒脱。明清扇形官帽椅略显拘谨,过于收敛,奔放不足。我对洒脱大气的器物情有独钟,所以总觉得扇形官帽椅缺点什么,于是几番推敲,我尝试着对它进行改良。

第一次修改

    旧式扇形官帽椅椅面的前大边和后大边呈弧线型向前凸出,形成扇面结构,而椅面下面券口横牙却直板;再往下,管脚枨也是直线的。这样券口横牙和管脚枨都是直线的,它们和扇形椅面没有呼应。于是我就把扇面椅把券口横牙和管脚枨变直线为弧线,这样既达到一致性,又让椅子前立面饱满起来。

    椅面以上,椅腿线型是圆柱,椅面以下依然是圆柱。我理解的扇面椅腿,穿出椅面以上的部分是圆柱形的,而椅面以下部分应该是外圆内方,这才是一个科学而又美观的结构,内方的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对椅面的辅助支撑作用,还能增强椅腿的观感效果,看上去更劲挺有力。因此,我就把扇面椅在椅腿部位采取更为传统的外方内圆结构。

第二次修改

    为了让椅子整体更为大气,我找出原有图纸仔细研究,开始重新设计。我们早期的官帽椅长宽高尺寸是:69×53×103(厘米),比旧式官帽椅整体小了一圈。我就把外形比例放大到:76×61×109(厘米)。

    外形尺寸变化的同时,我又做了细节上的修改。原来扇面椅在椅盘下面的券口牙子上起了粗细均匀的灯草线,意在装饰,却使得扇面椅少了一份大气和粗犷。于是,我就把牙板上的线条被去掉,大边、抹头只是少许倒圆。这样一来,面边看着更有厚度,少一丝圆润,多一些棱角,有份阳刚之气。扇面椅的座面,犹如人的内心,应该是平和、从容的。因此,我把与落膛相接触的大边、抹头内侧都倒出一定的坡面弧度,使得落膛与面边的相接不再显得那么突兀。为了使整个座面和谐、统一,又将大边、抹头宽度加大,边抹格角相拼后,再把边抹内侧修掉一条,把内侧碰尖倒成圆角。这又恰巧符合智圆行方、外刚内柔的人性追求。扶手后侧与两条后腿交接处去掉扶手出榫处的外翻角度,直接顺着扶手弯曲方向出榫,目的就是想增加两只扶手的力度感,形成臂膀环抱的姿势。

第三次修改

    在第二次修改完成后,还是觉得与我理解中的大气、简单有一定的距离。于是我又作了一次细节上的调整和雕琢。首先,我觉得靠背板上的浮雕牡丹纹团花虽然精致,但儒雅有余而大气不足,这次的修改我首先就是去掉了靠背板上的牡丹团花。这样,背板就显得光素,没有聚合点,张力就显现出来了。

    同时,我在椅面上的格角碰尖转圆的弧度在第二次修改的基础上加大,更加圆润,与椅面形成内圆外方的对比。椅面下的券口牙板也由原来的洼堂肚形式改为平直牙板状式,这样去掉更多的修饰线条和形制,采用最基础的线条,就显得更有力和简单。管脚枨也采用平直罗锅枨,四平八稳又有劲道。

第四次修改

    经过前几次对扇形官帽椅的改良,我对它的气韵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有了新的见解,我参阅了大量的唐宋时代家具史料,经过长时间酝酿,我脑海逐渐又浮出一个清晰的思路,我决定在第三次修改的基础上,继续大刀阔斧进行新的改良和创新,使点、线、面三方面元素重新排布,以求我对其超脱物外、放达不羁的个性表达。

    此款官帽椅一如既往,靠S型背椅上光洁素净,没有牡丹纹饰。椅面上格角碰尖转圆的弧度更大,椅面冰盘沿角线斜面也更陡。同时整体融入方材元素,搭脑两段下弯、扶手和联帮棍以及鹅脖都采用方材制成,但棱角处刮平,方正不乏圆润,坚硬但不生硬。椅面下券口牙板也全然去掉,前、左、右三面改作镂空窗栅格,这样就更为通透,使人眼光能穿透直视后脚,显得通透豁达。

    扇形官帽椅的改良,更多的是我作为创作者的思想体现。我是一个豁达的人,在生活中喜欢简单、大气和自然。如何在作品中体现这些,如何融合唐风明韵之精妙,让我不断追求。也许,它仍然还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高度,但是,我相信,它会越来越有想法……